菜单
您的位置:首页 >> 专利新闻 >> 科技新闻
科技新闻 专利新闻 版权登记 专利知识

六安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方案重点任务

六安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实施方案重点任务

(一)强化知识产权创造,提升创新能力

1.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重点领域强化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和布局。

2.突出企业创造主体地位。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推动建立市、县区二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体系,打造一批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强企。

3.优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深度合作,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促进关键技术攻关。

4.加强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工程,建成30个左右高价值专利培育示范中心,形成一批高价值专利和专利组合。

5.推进商标品牌建设。实施商标品牌建设工程,推进专业商标品牌基地建设,培育一批现代高效特色农业、林业品牌,支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县区乡土特色品牌。积极开展商标海外布局,发展传承好传统品牌和老字号。

6.构筑版权创新发展新优势。持续推进版权示范创建工作,推动创建全国、省版权示范园区(基地)。至2025年,培育版权示范园区(基地)1个、版权示范企业2家。

(二)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

7.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体系。严格执行知识产权领域法律法规,探索制定我市地理标志保护政府规章。执行电子商务平台知识产权保护管理国家标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完善中药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8.健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完善知识产权司法案件繁简分流机制。深化知识产权民事、刑事、行政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实施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大损害赔偿力度。整合知识产权刑事、民事、行政检察职能,组建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探索知识产权纠纷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制度。

9.增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能力。统一行政执法标准和司法裁判标准。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机制。准确适用知识产权领域行政执法移送刑事司法标准和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健全完善全市知识产权刑事犯罪案件执法协作机制,市公安局侦查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统一由市检察院向市中级法院提起公诉,各县区公安机关侦查的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统一由裕安区检察院向裕安区法院提起公诉。建立打击知识产权犯罪公检法部门快速移送处置机制。

10.完善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机制。健全跨区域、跨部门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协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机构建设,建立市、县区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和工作站。完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制度。完善我市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机制。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指导,建立行政保护技术调查官制度。

11.提升知识产权行政保护效能。开展知识产权关键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区域行政执法专项行动,强化特殊标志、官方标志、奥林匹克标志保护。加强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有效遏制恶意侵权、重复侵权、群体侵权。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机制。

12.完善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知识产权调解组织、公证机构,鼓励仲裁机构积极参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动完善知识产权纠纷投诉受理处理、诉讼调解对接、调解仲裁对接、行政执法与调解仲裁对接等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自律机制。建立我市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检验鉴定工作体系。

13.加强知识产权领域诚信体系建设。发布知识产权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依法依规对严重失信主体实施惩戒。落实知识产权信用修复和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推动知识产权信用信息共享。

14.建立地理标志保护机制。实施地理标志保护提升行动,推动相关市场主体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覆盖率达到90%以上。建成1-3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创建省级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

(三)强化知识产权运用,促进高质量发展

15.深化知识产权权益分配改革。鼓励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等创新改革试点,建立健全权利义务对等的知识产权转化决策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

16.优化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公司,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专门的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中心。支持开发区建设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平台。

17.深化知识产权金融创新。鼓励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规模。鼓励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专利权、商标专用权、著作权、植物新品种权等相关无形资产进行打包组合融资,扩大融资额度。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18.强化产业知识产权创新导向。贯彻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建设产业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培育专利密集型产业,促进技术、专利与标准协同发展,引导创新主体将自主知识产权转化为技术标准。    

19.推动区域知识产权协调发展。促进六安大学科技园与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开发区、高新区协同创新形成科技创新策源地。加强知识产权强县、园区试点示范建设和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建设。

20.加强涉农知识产权运用。推动地理标志运用促进乡村振兴,培育地理标志产品生产龙头企业,推动建设地理标志特色优势园区,加强植物新品种产业化发展,转化运用一批优质林草新品种。

(四)强化知识产权服务,夯实事业发展基础

21.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能力。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提升工程。建设市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机构,提升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六安受理窗口商标注册申请便利化水平。

22.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发展。引导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运营服务专业化发展,持续开展“蓝天”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正常专利申请、商标恶意注册及囤积、无资质代理、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

23.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知识产权师、专利代理师和知识产权专员的培养力度。完善知识产权专家库建设。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知识产权课程。

24.推进知识产权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合肥都市圈,加快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版权、文旅、商标品牌、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

25.营造知识产权文化氛围。组织开展好“知识产权宣传周”、“中国专利周”等专项活动,持续开展知识产权进党校、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培育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试点示范学校。